外來殺手難約束 水葫蘆在我國境內無天敵
在我國,還有一種美麗而瘋狂的入侵植物,名叫水葫蘆,學名鳳眼蓮,雨久花科,祖籍南美洲。1844年,在美國的一家博覽會上,鳳眼蓮別致秀美的容顏,很快贏得了“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”的稱號,從此,鳳眼蓮以觀賞植物的身份,漂洋過海,足跡遍及全球。
1901年,臺灣從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首次以觀賞花卉引入鳳眼蓮,1930年,鳳眼蓮被當作畜禽飼料引入我國內地,并以觀賞和凈化水質的典范,放養于我國南方的鄉村河塘,之后加以推廣種植。
讓人始料不及的是,不久,這種有著紫色亮麗的花朵,看似婀娜的水草,便一統美麗的滇池、太湖、黃浦江及武漢東湖等水域,成為水面惡魔。
在溫暖舒適的水里,水葫蘆可謂如魚得水,將體內的生長欲望發揮得淋漓盡致——一株水葫蘆6天內生長面積可擴展1倍,90天內可以繁衍成25萬株的群體。
水葫蘆一旦侵入水域,即以勢不可擋之勢,覆蓋整個水面,成為扼殺各種水生動植物的惡魔。
就像是給水面罩上了一個巨型綠毯,水葫蘆的生物量極大,密閉度極高,遮擋了射向水里的陽光,水中缺氧。水里的營養也被它們吸收殆盡,水下動植物因缺乏食物逐漸餓死。生有水葫蘆的河道,大小船只難以穿行。慢慢地,水葫蘆瘋長的水域生態系統完全失衡
更可悲的是,水葫蘆在我國境內居然沒有天敵,這個不受約束的外來殺手,身著天生的游泳圈,在江南的水域里,把自己瘋狂的繁殖力展現得汪洋恣肆,生命力之強,超乎了人類的想象。
水葫蘆的“屠刀”有多快?據資料記載,20世紀60年代,云南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種,水生動物68種,但到了80年代,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繼消亡,水生動物僅存30余種。
各地對水葫蘆最常見的治理方法是打撈,但由于其在南方生長過快,效果并不理想。較好的方法是生物防治,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,水葫蘆象甲專吃水葫蘆的葉片,而放在其他植物上“寧死也不吃”;在圭亞那,找到了一種吃水葫蘆的海牛,每天能吃45千克;在印度,也找到了吃水葫蘆的昆蟲。
現在,讓我們把鏡頭聚焦到西北,在陜西西安的水域,水生植物專家稱,水葫蘆在西安不僅不會瘋長,而且冬天還必須保存在植物園的溫室里。所以,這里的水葫蘆,只是以觀賞植物的面目示人。
即使在南方,水葫蘆也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,除了堵塞航道外一無是處。相反,水葫蘆在污水凈化和作為指示植物方面,神通廣大。
水葫蘆能夠轉化和消除有毒物質。它長有多條須根,這些須根會像毛刷子一樣,把有毒物質洗刷得干干凈凈,它的莖葉也有很強的吸附作用,凈化污水效果很好。
實驗表明,一公頃水葫蘆一年可以吸收凈化污水中的4噸氮和1噸磷;一畝水葫蘆每4天就能從廢礦水里獲取75克銀,另外,水葫蘆對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,也有明顯的吸收凈化作用。
水中有適量的水葫蘆,可以使水中浮游生物顯著增加,從而促使魚類在凈水中迅速生長。水葫蘆還是一種敏感的“生物報警器”。它能敏銳地指示出砷的污染。如果污水中含有少量砷,只要持續2個小時,它的葉片就會出現明顯的受害癥狀,呈現斑點,變黃失水等等。
水葫蘆柔軟多汁,鮮嫩可口,營養豐富,干物質中主要是粗蛋白、粗脂肪、粗纖維等,可作為雞、鴨、鵝、魚、豬的飼料,附近居民可將其切碎、粉碎或打漿,拌入糠麩,制成混合飼料,既能減少水葫蘆的危害,讓家禽家畜有飯吃,還可殺滅寄生蟲。水葫蘆的嫩葉,人亦可食用,葉柄、莖干還是造紙的原料。
所以,對待水葫蘆不可一味地草木皆兵。
總而言之,水葫蘆是否危害水域,取決于它在水域里的有效占比。適量有功,多則為害。(祁云枝)
推薦
直播更多》
-
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
和外界預期的一樣,特斯拉公司 CEO 埃...
-
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
和外界預期的一樣,特斯拉公司 CEO 埃...
-
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發布公告 配合防疫政策暫時停工
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今(13)日發布公告...
-
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30億美元 擴建美國奧勒岡州D1X工廠
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 30 億美元,擴建...
-
莆田電信積極組織開展安全運營專項工作 強化員工安全意識
為全面落實穩字當頭、穩中求進的云網安...
-
精準落實優惠稅率 河北高企稅費減免超百億元
近日,記者從河北省稅務局獲悉,2021年...
資訊更多》
焦點
- 奇瑞新能源一季度達成50013輛銷量 實現255.4%同比增長
- 昆山重新調整劃定5個靜態管理區 延長靜默期7天
- 受蘋果用戶隱私政策調整影響 科技巨頭2022年營收將減少近160億美元
- 加快湖北數字化轉型 5G信息技術重塑制造業發展形態
- 斯坦福大學團隊發表論文 展示大腦運動皮層神經網絡如何實現新記憶索引
- 廣東首座華南唯一 廣州匯云數據中心入選2021年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名單
- 慢性疾病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 低齡化趨勢明顯
- 消除線路施工安全隱患 智慧光網云守護系統成為工地“火眼金睛”
- IMT-2020推進組蜂窩車聯工作組第二十次全體會議 近日在線上舉行
- 氣候變暖將珊瑚推向耐熱極限 人工智能助力尋找耐熱珊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