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信息打通 未來船舶運輸將主要靠人在岸基操作
未來水路交通的技術趨勢是什么?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嚴新平院士在《內河新一代航運系統的建設與展望》中認為,隨著智能系統的逐步發展,以及岸基控制和控制鏈路技術的逐步成熟,未來的作業模式,船上的海員將大大減少,船舶運輸將主要靠人在岸基操作。
嚴新平透露,我國新一代航運系統項目已有一些探索項目。2019年,科技部設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——基于船岸協同的船舶智能航行與控制關鍵技術研究,項目選擇了近海船和內河船兩個典型場景,進行岸基駕控和遠程操作試驗,由青島船廠制造的“智飛”號集裝箱示范船,順利開展海上測試,實現了遠程駕控和自主航行的功能。
資料顯示,“智飛”號是中國首艘具有智能航行能力、面向商業運營的運輸貨船,也是目前在建的全球噸位最大的智能航行船舶。船體總長約110米,型寬約15米,型深10米,設計航速為12節,該船具有人工駕駛、遠程遙控駕駛和無人自主航行三種駕駛模式,能夠實現航行環境智能感知認知、航線自主規劃、智能避碰、自動靠離泊和遠程遙控駕駛等功能。
“以數字化為核心的航運發展,會使得我們的運載工具、基礎設施、和應用服務更好的賦能,從而實現新的航運業態。”嚴新平說。
未來或將形成全新的萬億級產業生態體系
在題為《新形勢下我國智能交通的創新發展》的主題報告中,科技部原副部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對我國智能交通可持續發展作了若干思考。
黃衛認為,智能交通是人工智能、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云計算等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,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將打破智能交通傳統的產業鏈、技術鏈和價值鏈,還將推動汽車與交通領域的新技術持續創新,逐步產業化,帶動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,促進產業間深度交叉融合,形成全新的萬億級的產業生態體系。
“車路協同、自動駕駛、網聯管控是我國智能交通創新發展的重要技術方向,但在發展中還面臨著不少問題。”黃衛在報告中指出,車路協同與自動駕駛協同融合方案欠缺、測試驗證體系不健全、安全準入無依據等問題急需解決。
當天的開幕式上,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曹健林在致辭中認為,下一步中國交通發展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最重要優勢之一。
曹健林希望,未來應該進一步加強交通領域和其他科技領域的合作。比如材料、集成電路和精密制造等。(矯陽 孫 瑜)
推薦
直播更多》
-
俄最大半導體企業米克朗計劃擴產 月產能提升至每月6000片
俄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米克朗(Mikron)正計...
-
俄最大半導體企業米克朗計劃擴產 月產能提升至每月6000片
俄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米克朗(Mikron)正計...
-
供應商在代工廠獲得更多可用晶圓廠產能 WiFiSoC供應緊張情況改善
Wi-Fi 核心芯片供應商在代工廠獲得了更...
-
日本三菱電機承認 該公司變壓器實驗中存在長達40年的舞弊行為
日本三菱電機當地時間 21 日承認,該...
-
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院科學家 開發出可協同工作分子機器人
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院科學家成功開發出...
-
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 公開通報5個典型案例
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4月...